香光尼眾佛學院於106年12月23日舉辦「佛典敘事的文學解讀」專題講座,邀請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蔡榮婷教授蒞院主講。講座由最古老的文學樣貌--「說故事」談起,從文學的角度,把佛典當材料來解讀,並講述如何說故事。

「故事,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中」我們一直生活在故事當中。「說故事」是人類最有效、最喜愛的溝通方式,也從來沒有停止過。透過故事的說與聽,我們傳遞及交換彼此的人生經驗。中國四大文學:詩、散文、小說、戲劇,其中閱讀率最高、推廣最普及的就是小說及戲劇。說故事,是大家在生活中最常操作的溝通方式。而宗教,也最擅長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弘法,因此,教授也有趣地指出,身為法師的功能之一,也就是要會講故事。

但是,如何說故事、如何解讀故事,是一體兩面的雙胞胎。文學、佛典、藝術等等,架構出了一個開放的世界,邀請並呼喚著我們進入一遊,探索生命的動能。而故事所以能扣人心弦;所以能夠在耳目之間,撞擊到靈魂深處,是因為有一個看不見、卻存在的意義隱藏著,它跟所歸屬的團體、群聚相關,有著大家慣性且有涵意的共通性,找尋到它,那麼就是找到了「敘事模式」,套用這個模式,在共通性上,創造出悸動。

悸動,表示你在、我在。有了悸動,才有文學、美學發生的可能。當在論述一個故事時,也就是在與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互動連結,要辨析的是,它要跟我們說什麼,它在我的生命裡碰撞出什麼,這些內在的意義可以是多元而開放的。從記憶層進到理解層,透過深層的理解開展出回應,允許這些回應的發生,生命就參與在其中,悸動也就油然而生。

「生命」必須與故事「同步」統合,要能說好一個故事,秘訣在於「我在」。教授撥放了一段影片,影片中證實大腦溝通的新發現,就是說故事的人可以讓聽故事的人與自己的腦波振盪同步化。這部影片傳達出一個訊息,也就是一個人腦內所儲存的獨特故事、記憶乃至想法,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傳達給另外一個人。最後,老師並以建築大師姚仁祿所講的一句話:「一髮動全身 一念動三千」與我們共勉之:找一個好故事,不斷地說出去;一個念頭,將可以影響廣大世界。也就在這樣的期許中,為這樣這一個美好的午後,畫下了一個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