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光尼眾佛學院於106年10月22日舉辦「從意象教育到五蘊無我~反思與參究」專題講座,邀請香光教育研發中心研究員自鼐法師蒞院主講。講座一開始,鼐法師即邀請大家找一個最舒適的姿勢,去感覺自己與椅子在一起。

就從椅子開始,鼐法師從外在的空間、環境、聲音,慢慢引導大家進入自己的內在,與自己的心在一起,之後,法師開始講起了故事。故事的主角是韓國一位崇山禪師,在1960年代,西方掀起學禪之際,到美國教禪法。他總是隨身帶著一隻長滿樹瘤的禪杖,上座開講前,他會將禪杖高高一舉,然後喝聲問道:「看到了嗎?」一陣靜默後,禪師又突然用力將禪杖敲了地板,又問道:「聽到了嗎?」

圖:鼐法師:「你看到了嗎?」

故事就到這裡結束,鼐法師問大家,故事中有什麼角色、場景?哪些橋段、情節、隻字片語,引起了你的興趣?從學僧的回應中,鼐法師帶著大家去認清一件事實,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在當下,因為我們很快就被巨大的想法及感受帶走了。沒有看到那根禪杖、也沒有聽到那聲敲打,我們落入了慣性的思考、自動的反應,看到與聽到的全是自己的打量、評價、批判甚至不同意,我們很少只是看到、只是聽到。所以,當禪師問:「看到了嗎?聽到了嗎?」其實是在邀請我們回來與自己在一起,純粹地看、純粹地聽,回到當下。

圖: 學僧法師發表自己聽故事時,心中所思所想。

「意象」,就是在生活中,不斷地經由認知、體驗而將一切事物理出秩序,逐漸建立一幅宇宙人生的圖像,並且根據這幅圖像來做日常的決定,這就是意象。面對外境,意象左右了我們的想法與情緒,比如,意象是:老朋友相見,就應該要打聲招呼。而一旦對著老朋友打招呼,對方卻沒有反應,即會引發某種想法,落入某種情緒,這就是所謂的「操作意象」。

想法與情緒是一套相互影響的循環鏈,但是依著意象而生起的想法,就是真實的嗎?法師帶著大家深入地去看操作意象的結構性,發覺我們常常被操作意象控制卻不自知。意象儘管如此,但也可以經由個人的決定而改變,法師強調切掉想法與情緒惡性循環的首要動作,就是回來照顧自己的情緒,回到呼吸,找回冷靜的力量,不再去啟動想法。甚至回頭對操作意象做檢查,決定改變原來的操作意象,即是「轉念」。

講座中,法師說明意象四層次:客觀性的觀察、自身感受與反應、深層的詮釋及決定性的行動。並且告訴大家,其實從一開始的崇山禪師一路講下來,在故事裡,問與答之間,早已融入這四個層次。意象教學,其實就是透過問題,引發參與者對客觀資料,做深層的詮釋,並提出個人的回應決定,這就是意象教育的目的。秋涼的午後,一場知性與感性的教學,讓大家更深層地看見自己的意象,並且明瞭回到當下,才可能產生決定性的改變。